將秸稈這個 “生態包袱” 轉變為 “綠色財富” 顆粒燃料,是秸稈綜合利用的重要途徑,具有多方面的積極意義。以下為你詳細介紹:
背景及政策支持
中國每年農作物秸稈總量高達 10 億噸以上,其中可收集利用量約 9 億噸,但目前有效利用率仍不足 50%。傳統的露天焚燒方式每年釋放超 2 億噸二氧化碳,加劇大氣污染。在此背景下,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動秸稈資源化利用,如 2021 年《“十四五” 現代能源體系規劃》提出要加快推動生物質能源發展,鼓勵秸稈資源化利用;2024 年,各省份加大對秸稈綜合利用的財政補貼,鼓勵農民與企業使用生物質顆粒設備。
生產流程
粉碎:使用秸稈粉碎機將秸稈原料粉碎成粉狀物料,例如將玉米秸稈通過刀片式粉碎機粉碎成長度為 8 毫米以下的粉狀物料。
干燥或混合:粉碎后的秸稈粉含水量應達到 10%-16%。含水量高于 16% 的秸稈粉,需經過烘干機烘干或自然晾曬、風干降低水分;含水量低于 10% 的秸稈粉,應加少量水在混合機里充分混合。
造粒:混合后的秸稈粉經輸送機送給秸稈顆粒機,在秸稈顆粒機內,物料在壓輥與模板之間產生摩擦,升溫到攝氏 90 度左右,使纖維軟化并滅菌,制成顆粒。
冷卻包裝:從顆粒機下來的顆粒,經過輸送機送至冷卻干燥機進行對流冷卻、干燥,也可自然冷卻,冷卻后的顆粒經稱重、包裝即可入庫。
優勢及效益
環境效益:秸稈顆粒燃料燃燒清潔,灰分低,燃燒后二氧化硫和粉塵排放量遠低于煤炭,有助于減少大氣污染,降低溫室氣體排放,符合國家環保標準。
經濟效益:生物質顆粒燃料市場價 800 - 1500 元 / 噸,加工利潤可觀。同時,秸稈顆粒燃料可替代傳統煤炭,廣泛用于鍋爐供暖、工業燃料、發電站等領域,市場需求旺盛,投資回報周期短。
社會效益:能解決農戶處理秸稈的難題,還為村民提供就業機會,增加農民收入。